首页>资讯>行业动态>中国石油海外员工奉献记①

中国石油海外员工奉献记①

阅读:2119次 日期:2018/08/29

尼罗河、撒哈拉、好望角。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因辽阔旷野的草原而闻名,它因人类鼻祖古老的文化而著称,也因盛产黄金、石油而备受瞩目。这里是非洲,是“被太阳灼热的地方”。

2018年8月20日,在穆斯林传统节日“宰牲节”期间,中油国际尼罗河公司在苏丹喀土穆中方驻地举办了第19届职工运动会。中国石油中方员工和来自非洲的雇员及家属肩并肩、手挽手,构成了一幅欢乐的画面。

时钟拨回1993年,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催动下,天南地北的中国石油人背起行囊奔赴到非洲这块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国石油与非洲的故事从此开启。

非洲大陆,遥远苍茫,有着讲不完的故事。5年来,中国石油人书写的故事尤为精彩,尤为难忘……

中国石油海外员工奉献记

苏丹贫困母亲基金会和当地政府把受中国石油捐助的北达州两所小学和两所高中命名为“中苏友好学校”。

图为中油国际尼罗河公司捐助的苏丹北达州首府Fashir市小学的少年们。 (王红岩 摄)

沙漠玫瑰绽放高原大陆

尼日尔“三姐妹”

在苏丹项目中成长

石油人脚踏非洲大地,情系忠诚奉献,心怀万里家国。驻非的女员工们绾起飘逸的长发,换上利落的工装,奋战在茫茫高原大陆,却注定要错过孩子人生的部分成长,母爱只得变成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在大港油田尼日尔项目有“三姐妹”,贾玉梅是“三姐妹”中的老大姐,参加工作30多年,一直从事开发地质综合研究和井位部署工作。“二姐”段润梅是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批赴非洲大陆的研究人员。一次回国休假前,儿子给她打电话:“妈妈,你的飞机几点到啊?我有个神秘礼物要送给你。”听到儿子稚嫩的声音,段润梅的心里既高兴又心酸。高兴的是儿子懂事了,竟然知道要给妈妈送礼物了,心酸的是近半年未见的儿子肯定很想妈妈了,所以才一遍遍地给妈妈打电话询问到家时间。“小妹”葛维为了能及时完成项目工作,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刚到尼日尔工作时,葛维放心不下孩子,每次和孩子视频,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为了不影响情绪,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她坚持半个月与女儿“视频”一次。后来,孩子逐渐长大懂事,习惯了妈妈不在身边的生活。

海外石油人,这个身份注定与家人聚少离多,他们内心的愧疚不仅对子女,也同样对父母长辈。2018年8月,工程建设(加拿大)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沈含章又一次回到国内参加公司培训,近6年的海外历练,让她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部门负责人。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今的成熟干练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2012年国庆节,沈含章接到公司通知,派她前往苏丹分公司做外籍雇员的人事管理工作。就在沈含章做着出国工作准备的时候,她的父亲却因突发心脏病住院。而此时,前往苏丹的签证和机票都已办妥。望着日渐憔悴的母亲,身为独生女的沈含章暂缓了前往苏丹的日期,与母亲一同照顾昏迷的父亲。11月1日,父亲突然离开了她们,从那一天起,沈含章觉得自己瞬间长大了。她想陪伴在妈妈身旁,支撑起这个家,让她没想到的是,母亲却强烈反对她留下:“既然你已经答应公司去苏丹,就不要反悔,放心去就是。”在苏丹3年、加拿大3年里,作为当地雇员管理人员,沈含章尊重、信任每一名员工,学到了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和实操技能。虽然现在她已离开非洲,但在那里的几年磨炼,让她的内心蜕变得像非洲的沙漠玫瑰一样坚韧,且充满生命的活力。

千钧一发的抢修救助

奋战无眠之夜 

给发动机降温

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随驼铃起舞。在非洲,多少石油人埋头苦干,用辛勤谱写伟大壮丽的劳动赞歌。钢的意志、铁的臂膀,心装使命,像一名战士,在石油阵地顽强奋战;像救死扶伤的医生,在石油基地抢修救急……

2014年6月9日,东方物探9711JV队在苏丹地震项目的施工已完成98%,仅剩的14公里测线却被耽搁下来。提前来临的雨季,使工区和营地遍布泥泞。队伍已经停工十多天了,在工区被无尽的暴雨覆盖之前,这一夜也许是这个施工季唯一的作业机会了,员工们全都上了工地,下定了夜战的决心。夜间作业许可现场批复,后勤组负责工地送餐,所需的照明设备、反光服马上运送,重温工作流程,作业员工轮换休息……夜幕降临,牧羊人的点点篝火在林中闪烁,电台里断断续续重复着“充电”“起爆”的信号。这注定是个无眠之夜。第二天1时18分,随着“起爆”的口令再次响起,工地欢腾了。电台中传送着热烈的祝福,朱海滨平静地等着欢呼退潮,有条不紊地安排收线,清点人员,车队集合。

人可以不怕热,机器却不行,必须想方设法给它降温不让它“罢工”。2015年3月18日,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苏丹项目部氮气二队带班队长林彦军跟工程师何天宝在给Jake-S31井做气举诱喷施工时,突然要坐车返回营地。苏丹的气温已经达到44摄氏度了,尤其是C18发动机怕高温,一旦烧坏,就会耽误施工。

这次甲方临时通知施工,水罐没来得及搬运到井场。林彦军急中生智,想到可以用几个空桶将水从营地运到井场来化解问题。林彦军跟何天宝一边忙着施工,一边抽身当起了运水工。将水一桶一桶倒入氮气车上的水箱里。随后通过喷淋系统将水喷在发动机的散热器上,让发动机“凉快凉快”。为了保证水箱里不断水,林彦军和何天宝每隔一会儿就跑过去看一眼。缺水了就赶紧回营地取。一趟又一趟,一个下午时间,林彦军和何天宝在井场与营地之间往返了很多趟。不管天气怎么热,一看到发动机始终“神清气爽”地运转,哥俩的心里就踏踏实实。

工作虽然紧张辛苦,石油人却有着石油人自己的幽默。2018年苏丹炼厂KRC设备大检修任务开始启动,4月20日至5月2日,DCU(焦化)装置停工。要求兰州石化动力厂电气三车间组的电气检修人员在10天时间内,完成对焦炭池所有的电机、行车电缆滑轮、操作电缆等的检查更换和清扫工作。检修人员在距地面16米的高空进行作业,脚底沾上油渍,身上也满是黑色的焦化煤灰。16米的高空上,丁儒、王敦、侯宝玉、张兆勤4人托着电缆行走,为保证控制信号的准确性,他们用记号笔将操作电缆一根一根做好标记,并在笔记本上记下接线图。一个班次下来,检修人员的衣服上全是黑色煤灰,他们自嘲为“挖煤的矿工”。




http://images.pv001.com/news/2018-8/28/201808282240148583.jpg

中国与非洲是南南合作的样板,中国石油与非洲资源国的合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凝结着中国石油人奉献的足迹,中国石油的非洲故事还没有讲完,在这片被太阳灼热的地方,中国石油人的心也同样火热……”(视觉中国 供图)

技术强者耕耘海外

坦桑尼亚“团队硬汉”

苏丹“雄鹰”搏击长空

乍得采油厂的“啄木鸟”

中国石油在非洲的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那些辛勤耕耘的技术骨干。在坦桑尼亚,有一位被称为“团队硬汉”的苏苏,他是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坦桑尼亚项目部物流组组长。坦桑尼亚项目天然气管线分布在濒临印度洋沿岸几百公里的范围里,管道运输是个大问题。工作中,苏苏带领团队和承运商开展安全驾驶劳动竞赛,奖勤罚懒;购置测速仪,沿线检查超速车辆;车尾挂出举报电话,驾驶室用当地语言温馨提示;淘汰不合格的老旧车辆。苏苏把100多名当地司机夜间加班出现的小问题和司机反映的事情,一一记在小本子上,逐一解决。细节确保了港口接卸、堆场倒运等环节的安全与顺畅。

不只在坦桑尼亚,在非洲众多国家都有中国石油员工挥汗如雨的身影。在苏丹,就有被称为“雄鹰”的栾宇在搏击长空。高个子、黑脸膛,总带着笑容的栾宇,2015年时任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力神泵业驻南苏丹项目部一区现场经理。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李凤斌把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步骤演示出来,初出茅庐的栾宇默默观察,认真记录,一有时间便会拿出笔记本翻看比较,提出问题。栾宇迅速、有效地熟悉了所有作业流程,对于机组的构造更是如数家珍,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在苏丹3/7区现场工作期间,栾宇发现出砂井被运行寿命短、故障率高的难题困扰已久。他通过全面分析3/7区现场出砂井地层结构和储层特点,向师傅提出调整机组运行频率的建议。李凤斌结合以往经验,考虑再三,决定听取徒弟的意见,重新调整了机组频率,故障率果然大幅降低,使用运行寿命大幅提升。“经过近10年的海外磨砺,栾宇已成长为一只‘雄鹰’,懂技术、通商务、会管理。”师傅李凤斌高兴地夸赞爱徒。

2016年10月,乍得项目采油厂Baobab 油田各区块潜油电泵设备提高了电泵泵效与生产时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富玉新是中油国际(乍得)项目公司采油厂Baobab区采油监督,也是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更是集团公司采油专业技能专家。“设备和油井犹如树木一样,也会生病,我们要做它的‘啄木鸟’,为它驱虫治病,只有这样它才会不停地运转,创造更大的效益。” 富玉新和他的团队成功解决120多井次的频繁欠载停机现象,减少了电泵及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油井产量明显增加,年多产原油5万多桶。

跨越国别的亲人

发明“43扩眼工具”

泥水中五接钢丝

沙漠深处救孕妇

在非洲茫茫大地上,中国石油人并不孤独,他们和当地员工、居民打成一片,携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国别也不同,却亲如一家。

2013年9月,大庆钻探钻井二公司收到苏丹6区钻井项目甲方监督阿迪的感谢信。不久前,FN-24WI井下表层套管28米处突然发生了遇阻情况。“现场也没有合适的工具啊。”阿迪无奈地对张志宏说道。“没有工具,我们就现场自己造一个。”平台经理张志宏说。张志宏立刻与工程师李轶鹏开始设计工具,并把设计和想法与阿迪讨论、研究。随后,他连夜组织大家制造扩眼工具。机械师李法海、带班队长周伟在现场忙碌起来。井场的灯光,引来无数蚊虫“观摩”。深夜了,张志宏等人仍在忙碌地制造工具。

一夜艰辛之后,工具造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工具被吊上了钻台。阿迪紧盯着钻台,默默地祈祷着。果然这次顺利完成下套管作业。“干得好!”阿迪激动得边说边紧紧拥抱着张志宏。“咱们发明的这套工具,就叫‘43扩眼工具’怎么样!”大家兴奋之余,李轶鹏大声地说。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坦桑项目部驻南部姆特瓦拉和林迪管材堆场的负责人陈永奇,和外籍员工莱昂纳多并肩作战,成了铁哥们。2014年4月,一辆越野车半路抛锚,陈永奇忙于堆场工作,派莱昂纳多开着皮卡车到现场支援。现场的车只能用钢丝绳连接上往回拖,由于道路颠簸,刚走几步钢丝绳就断了。莱昂纳多用手把断了的钢丝一股一股地接上,手被钢丝刺出了血顾不上。凹凸不平的乡村道路,钢丝绳前后断开5次,每次莱昂纳多都费力地缠绕着一股股钢丝,期望着能够多走一段路。钢丝绳断开在路上水坑里时,莱昂纳多下到水里,脸贴在泥水上连接钢丝。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天黑之前,他终于把“趴窝”车拖回了营地。

目光转向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深处,管道局投运公司尼日尔分公司的员工坚守的地方,年均气温35摄氏度,传染病流行。当地时间2013年3月22日8时许,管道4号站站控室紧急电话得知一名孕妇出现了难产状况,急需驻站医生救助。投运公司尼日尔管道4号站站长董建军急忙通知驻站医生韩法斋,尽全力救助临产孕妇。

顶着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韩法斋、汪振东和尼方员工Ibrahim携带检测急救仪器,跑步前往800米外孕妇所在地的草棚。韩法斋对孕妇进行检查,孕妇面部显露出痛苦表情,羊水已破。面对有限的医疗条件,为确保孕妇安全,韩法斋在请示领导后,动用驻站救护车把孕妇紧急送往离站35公里处的医院。望着疾驰而去的救护车,所有人都默默地为孕妇祈福。12时40分,救护车返回站内。由于护送及时,孕妇顺利产下两个健康可爱的小宝宝,母子平安。

生活点滴见真情

老孙和3只小猫

刘强的行李

海外职工之家

中国石油员工的足迹遍布非洲,他们在那里工作,也在那里生活,身在海外却心系国内的亲人,不断上演平凡却又让人感动的温情瞬间。

在刚果,东方物探刚果9811队Diosso基地的机械师孙国华却和3只小猫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听到老孙的脚步声渐近,蜷缩在窝里浑身颤抖的3只小猫叫声响亮,它们已经把老孙当成了妈妈。这3只小猫有来历,2014年6月,有一批车辆设备从邻国东方物探安哥拉基地转运至此。刚一熄火,老孙就听到小猫们凄厉的叫声,经过检查,从车厢上一堆杂物内把它们救了出来。200多公里的颠簸与饥饿,此时小猫已命悬一线。

“肯定是老猫把这里当窝了。车一开动,老猫没来得及带上它们。”老孙顿生怜意,“还没过满月,不能撒手不管啊!”他就成了这3只小猫的“乳母”。从此,除了修车,他还得给这3只小猫喂奶。每隔3个小时喂一次,为了给小猫们喂奶,老孙一天又多跑好几圈路。

在苏丹,就职于CNODC的刘强已经在3/7区项目部工作了3年。2015年春节假期只剩下几天,刘强开始收拾返程的行囊,坐在一旁的妻子很想帮忙,却又显得犹犹豫豫。“总觉得什么都没做,他就要走了,但不管怎样,只要能平安回来就好。”离开的时间越近,刘强就越“宅”。许多朋友送行的邀请都被他一一婉拒。“我还是抓紧每分钟陪陪媳妇吧。”刘强说道。在他看来可以陪妻子过完春节再走,已经很开心了。

在尼日尔,有一个“海外职工之家”。大港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会把家的温暖延伸到海外,努力为海外研究所一线员工打造一个和谐、温馨、舒适的小家。在小家温馨的谈话室里,沏一杯清茶围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使工作压力得到及时缓解。当地市场很难买到绿色蔬菜,员工就从国内带来适合热带气候的蔬菜种子,闲暇时在小院中开荒种菜,种植冬瓜、黄瓜、香菜、丝瓜、豆角、小油菜、西葫芦等,让大家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也能尝到熟悉的味道,既增加了营养,又锻炼了身体,还缓解了思乡之情。

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项目需要、工作召唤,石油人就会义无反顾开赴前线……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若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谢谢!
上一篇:中国石油 前7个月新井完成全年计划80%,油气产量超进度运行
下一篇:干货:高速永磁无刷电机的若干设计要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