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海绵城市”已初具规模
15大“海绵项目”“工程治水”变“生态治水”
西充“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是南充市“100件大事”之一。西充县代建办副主任王长茂介绍,西充县于2016年1月正式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10个县级城市之一,主要目标是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使西充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以上,内涝防治能力提高到有效应对20年一遇水平,防洪能力提高到有效应对50年一遇水平,让西充“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为了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之初西充县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了《西充县海绵城市建设计划》,确定到2020年,城区20%以上面积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试点面积扩大到城区面积的80%以上。开展推进海绵体道路及公园打造、旧城区改造、城市新区海绵化建设、河道治理等15大“海绵项目”建设,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
西充县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4个方面,对拟实施的“海绵项目”进行详细安排,包括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内涝积水的解决、黑臭水体的治理、涉水文化景观的打造、生态多样性保护等。按照计划,5年内该县将把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并同步逐年梯次推进老旧城区车道、人行道、绿化景观海绵化改造及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等项目实施。
彰显三大效益“人水和谐”魅力西充呼之欲出
在西充县城北湿地公园,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公园内处处点缀着一抹绚丽的朱红色,将整个公园紧密串联。原来,这是有别于传统的水泥路面或大理石路面且具有渗水功能的游步道,路面均匀分布着蜂窝煤状的间隙,具有透水、透气的特点。
据了解,西充县城北湿地公园项目于2018年1月开建,同年12月建成。相较于普通公园,该公园以透水砼铺装游步道,打造“会呼吸”的公园,共铺设透水砼14000平方米。王长茂告诉记者,用透水砼这种特殊的材料代替水泥即为“海绵城市”建设工艺。
他介绍说,过去传统的水泥路面或大理石路面不具有透水功能,一旦遇到下雨天,雨水只能通过管网排走,如果管网排水能力有限或者遇到大暴雨,路面很容易积水甚至导致城市内涝。但透水砼材料是由碎石、水泥、颜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形成了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拥有15%至25%的孔隙,透水速度可达到31至52升/米/时,可实现对雨水的“渗”“蓄”“滞”“净”,有效降低雨水径流系数,减小城市内涝发生率。“现在,一般的下雨天,公园内都不会积水。晴天、雨天都可以去玩。”
据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表现出了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等特点,大大减少了排水工程的建设量,且运行维护成本远低于传统的排水设施,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彰显出了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通过努力,截至目前,西充县晋城大道、建设路、西山路、北街、鹤鸣路、莲花湖尾水海绵化改造、城北湿地公园等20余个项目已经全部竣工,正在实施莲花湖片区(将军路、园林路)约1平方公里海绵化改造和南西田园新城规划横一路、横二路、绵西高速西充南互通连接线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海绵化建设;已启动城南核心景观公园海绵化建设、环城路雨污管网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具有西充县城市特点的“海绵城市”已初具规模,“人水和谐”的魅力西充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