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石油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涪陵页岩气公司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阅读:1417次 日期:2019/07/11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按照“党建+ 人才培养”思路,采取“造星”“师带徒”“联建联创”等方式,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战斗堡垒,也是人才孵化器

截至目前,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拥有27项国家专利,平均两人就有一项专利,30多名党员成长为技术专家。

他们研发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动态合理配产技术,填补了国内页岩气合理配产的空白,参与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涪陵页岩气田储量上交和产量完成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戴厚良董事长关于突出抓好人才强企、培养人才要求,按照“党建+ 人才培养”思路,采取“造星”“师带徒”“联建联创”等方式,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有力地激发了创新活力。技术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国”字号荣誉和“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抓住点,“造星”行动让党员“红”起来

沈金才是技术中心高级主管,这些年获得的荣誉不少——集团公司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石化“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他感慨:“是党支部的‘造星’行动让我成长迅速。”

如何发挥骨干党员的先锋作用,继而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保垒?党支部班子达成共识:选树“科技之星”,让这些科技之星成为技术领头羊,带动和引领科研人员奋勇拼搏,创造良好业绩。

在“造星”行动中,党支部要求每个科研项目至少有一名骨干党员;每名骨干党员每年必须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党员带头申报发明专利,带头担当气田保供任务。

李远照是技术“大拿”,党支部为他压担子,让他主导《涪陵页岩气压裂配套工艺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从单井逐一压裂到“井工厂”批量化压裂,从长段塞连续加砂压裂到单段两级强加砂压裂……他都抢先一步,一直走在“星”光大道上。目前,压裂技术实现了升级换代,一大批加密井测试获得高产,且单井压裂成本减少300万元,强力助推了气田产能建设,他不但升职为油田专家,而且被评为涪陵区拔尖人才。

党员米瑛开展了《涪陵页岩气田动态监测方法适应性研究》,跑现场、录资料、搞分析、写方案……米瑛像个陀螺,转个不停。现在,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页岩气田动态监测规范的空白,节约动态监测费用6000多万元,她本人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殊荣。

几年来,沈金才、李远照、葛兰、米瑛等一批科研“红人”脱颖而出,引领了科技创新“新时尚”。

连成线,“导师带徒”让青年党员“学”起来

技术中心党支部把抓好青年员工培养作为党支部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师带徒培养方式,遴选党性强、业务精的多名骨干党员作为导师,根据专业需要,组织青年员工跟导师签订师徒协议,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目前党支部有30多名青年员工先后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以老带新、老帮新这种“直线型”帮扶模式,打造引领中国页岩气发展的人才高地。

党支部定期对徒弟的学习效果、师傅的指导意见,师傅的季度小结等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一年后,掌握了页岩气气藏评价“绝活”的谭聪感慨:“如果不是师傅将页岩气气藏评价技术‘嚼碎’后传授给我,我不会这么快进入状态。”徒弟何妮茜坦言,基本掌握了气井流压梯度分析方法,并且从师傅米瑛身上学到了可贵的敬业精神。

现在,很多青年党员挑起了科研项目重担,成为科研生产的生力军。

铺开面,“联建联创”让党员“干”起来

“太棒了,气田平桥区块优质层穿行率达94.01%,江东区块穿行率达96.26%。”细数地质导向技术成果,技术中心气藏地质所所长徐向眉开眼笑。

这是技术中心党支部与其他三家单位涪陵项目部党支部深入开展“联建联创”活动、助推技术指标创新高的结果。

为了使科研生产铺开面,持续扩大科技创新成果,培养和锻炼更多的优秀人才,技术中心党支部与研究院、工程院、物探院三个涪陵项目部党支部开展了联建联创活动,技术中心党支部制订活动方案,细化活动内容,定期组织4个党支部的党员开展主题党日、青年科技论坛、青工“夜校”等活动,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党支部注重科研生产与党建活动深度融合,让4个党支部的党员们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攻关,在实战中增长才干。

面对老区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的生产难题,技术中心党支部开展了气藏工程技术协同攻关:技术中心党员负责“把脉问诊”,查找气井产量下滑的“病因”;工程院党员负责“开方治病”,根据气井“病因”实行措施增产;研究院党员负责统计、跟踪增产效果,提出改进建议……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攻关合力。现在,在党员们的努力下,实现气田稳产期累产提高8-10%。

遇到复杂井、疑难井施工时,4家单位的党员们更是通力合作,跑现场、开研讨会、订方案、抓落实,全力驱赶技术“拦路虎”。

“没有联建联创活动这个平台,我哪有那么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工程院涪陵项目部党员李奎东说。

现在,一批批技术人员茁壮成长,成为科研攻关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戴莹)

若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谢谢!
上一篇:喜讯!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入围2018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
下一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负责人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纪律规定》答记者问
返回顶部